球盟会

媒体看球盟会

球盟会劳模精神:跨越时空的传承

时间:2023-05-09 来源:新闻传媒中心

(文章2023年5月5日刊发于人民网)

“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,默默奉献的就是我;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,永远奔腾的就是我……”当《祖国不会忘记》的旋律响起,73岁的朱爱琳热泪盈眶、心潮澎湃。

作为qmh球盟会莱钢第一代建设者,朱爱琳见证了企业发展的沧桑巨变。她和工友劈山填壑,手拉肩挑,硬是在荒山野岭上矗立起当时莱钢唯一的钢铁成品加工车间,把“不可能”变成了“可能”。

在一个个不可能、一项项新纪录的背后,是一代代攻坚克难、勇于创新、甘于奉献的球盟会劳模群体。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引领前进脚步,展现出不畏艰难、锐意进取的钢铁意志;他们以精湛的业务扛牢肩上责任,挑战自我,冲破“天花板”;他们以无畏的勇气攻克一切阻碍,积极创新,为企业发展添“智”。他们身上闪耀的劳模精神成为球盟会人的前进方向和精神源泉。

让我们从一条产线的变迁中,感受劳模精神闪耀的时代光芒——

奇迹这样诞生

来到球盟会股份莱芜分公司棒材厂文化长廊,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,多张人物展板在墙上依次排开,把100多米的通道变成了一面“劳模工匠墙”。棒材厂工会负责人介绍,每年厂里的新职工入职教育,第一站就要来这里,领略劳模风采、学习工匠精神。

棒材厂的前身是莱钢锻压厂,一轧生产线建于1985年,初建时只有推钢式加热炉、横列式轧机、迂回式辊道等设备,是一条年产量仅1万余吨的螺纹钢“作坊”。设备落后、生产效率低、能耗指标高等难题是产线发展道路上难以突破的一道道“关卡”。

在企业发展遇到阻力时,以陶振修、朱爱琳、苗增军等为代表的劳模站了出来:我们不能坐以待毙,要知难而进、对标先进、奋起直追。

多年来,一轧职工秉承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,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,坚持逢修必改、一点一滴发展,坚持升级提效、一步一步扩大,产线实现长足发展。

2001年,车间在杨风滨、陶振修等老一代劳模带领下,先后对精轧机组、后部收集系统进行改造,产量由每年10万吨提升到30万吨。

2008年,车间在以苏新淼、燕中旺为首的新一代劳模带领下,对粗中轧系统、冷床自动卸钢、轧制工艺等进行升级,年产量提升到60万吨。

2014年,车间干部职工又对加热炉和冷床系统进行改造,成材率、定尺率、吨钢能耗等指标实现大幅提升。

2018年,车间仅用14天时间快速实施电控系统精准改造,初步实现数字化、智能轧钢,年产能达到100万吨以上。

……

没有大资金投入、没有大改造项目,一轧生产线硬是通过年修实施精准改造,依靠“零打碎敲”,从半连轧的“肩扛手拉”式老产线发展为一条指标先进、高效低耗的数字化、智能化生产线,实现了产线升级的梦想。如今,优质的产品质量,精益的管理体制,快捷的生产效率,良好的客户口碑,让这条生产线成为鲁中小规格螺纹钢重要生产基地。自2014年以来,该产线累计为企业创造超30亿元的效益。

“在敢为人先、奋勇争先的劳模精神指引下,依靠干部职工的接力,这条老产线持续释放新动能,比较优势不断形成,产品多项指标再创新高……”棒材厂党委书记、经理李涛说。

梦想这样延续

在qmh球盟会莱钢日月园小区,朱爱琳正在翻看着旧时相册。相册中,一张胸前别着“劳动模范”红花的照片格外显眼。

1984年,棒材厂第一轧钢车间开始建设一轧生产线,24岁的朱爱琳参与其中。她和工友们推着小推车,把荒草坡变为平地。在没有经验可借鉴、物资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,从一根钢、两根钢开始试轧,逐渐摸索经验、提升产量。

“当时女同志和男同志干一样重的活,没一个人有怨言。”老人回忆,条件艰苦、时间紧迫,她和工友们轮流吃饭,每个人都把吃饭的时间尽量缩短到最短,为的就是自己多干一点,别人少干一点。

凭着不服输的劲儿,在工友中年龄较大的朱爱琳承担了比别人更重的工作。除了三班倒进行产线建设工作,她还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,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她硬是弄懂了轧钢工序的基本操作理论。

上世纪90年代,朱爱琳、陶振修等劳模们的照片被贴在光荣榜上。时年22岁的苏新淼站在光荣榜前暗下决心:向老师傅学习,爱岗敬业、执着创新,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。

当时的产线装备落后、工艺不够精细,调整轧机至少要手动操作十几次。全凭经验,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堆钢事故,怎么解决这个难题?“没有一流的设备,但我们要有一流的手艺。”年轻的苏新淼和轧机较上了劲,他带领同事们成立攻关小组,全面梳理生产流程,找出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,逐一攻克。一轧生产线先后开发出三切分、四切分等多切分工艺,多个班组实现了2万吨无轧废,产线产量、成材率、定尺率不断攀升。

如今,苏新淼当年立下的志向变成了现实,他从徒弟变成了师傅,也成了人人称赞的劳模、工匠。

“后浪”之中,有与“前浪”同样的坚守与创新。2008年,张健健从技校毕业后,主动申请从精整工调到轧钢岗位,成为了苏新淼的徒弟。多线切分生产对产品质量控制要求高,他就每班6个多小时观测线差、米重;夏天冷床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,他在工作服里穿上秋衣秋裤趴在冷床边观察,衣服完全湿透;一个班下来,脸黑黢黢的,洗完澡脸是红的,脸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,他仍然咬牙坚持着。

2022年,张健健带领的班组综合成材率指标提升0.2%,实现试轧“一支过”的工艺操作标准,年创效益320余万元。

精神这样传承

一代代劳模的成长,见证了企业转型升级、高质量发展的巨大跨越。劳模精神也随之不断丰富,诠释着劳动光荣、创新伟大的内涵。

qmh球盟会党委书记、董事长侯军强调,劳动模范是推动球盟会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,是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的“钢铁脊梁”。

qmh球盟会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,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,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、争创一流、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、执着专注、精益求精的劳模、工匠。有数据统计,从2018年至今,集团累计表彰劳模90名,3人获省劳动模范称号,1人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。

“钢坯通过辊道输送难免磕磕碰碰,前后两支钢坯间隔时间不稳定,造成轧机空转时间过长,如果我们能够精准控制电机速度,就可以实现钢坯‘对头轧制’……” 4月14日上午,提升轧钢效率“对头轧制”工艺研讨会在齐鲁大工匠李仁壮创新工作室举行。创新工作室的轧钢“大咖”们聚在一起定思路、讲经验、谈对策、亮举措,既有讲解、又有互动,气氛融洽热烈。类似的研讨攻关交流在劳模工作室几乎每周都会上演,“剧目”不同、场场精彩。

近年来,qmh球盟会先后以劳动模范、金牌工人、工匠、优秀一线职工名字命名了30个劳模/工匠(高技能人才)创新工作室,以各级创新工作室为主体开展的研究课题和成果达10万余个。据不完全统计,创造直接、间接效益14亿元。通过开展课题攻关、攻克生产“瓶颈”难题、技能传帮带等活动,打造了一批高精尖技能人才和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团队,积极发挥了企业技术进步、技术创新的“孵化器”作用。

如今,朱爱琳空闲时,仍会去厂区转一转。看着多年前自己和同事亲手栽下的小树苗已经郁郁葱葱,道路两旁的樱花竞相开放,她在心里感慨“接力棒代代传”。

或许,这就是劳模精神扎下的根、传承的果。(祝 崔中晔 楚耿玉)

 


Copyright © 2010 球盟会网页中国官方网站鲁ICP备10035343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509号